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汇通医学

罗文新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辨证新说(原创)  

2008-03-31 17:23:10|  分类: 中医汇通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辨证新说

作者:罗文新

 辨证,就是分析、辨识疾病的证候。

看不清,才需要强调分辨。早期接触现代医学的中医人,常在繁杂的临床表现、浩瀚的医海中分不清方向。所以很强调“分辨”。

医学中的“症”、“征”、“证”、“病”的概念是不同的,中医学中的“证”的概念尤其有其特殊性。

四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。所谓“症”,是指疾病临床所表现的症状,如发热、畏寒、口苦、胸闷、便溏等。“征”则是体征。如苔黄、脉弦、压痛等。“病”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。中医症,征,病三者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概念没有什么不同。

“证”,即所谓证据,常指临床表现,即疾病发展过程中,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临床表现的概括。

对“证”的认识,有很大的分歧。中医界对证的认识极其混乱。传统中医认为“证”反映疾病的本质。证候为证的外候,即所谓证的外在表现。例如,感冒病人中医认为有风寒证、风热证的不同。所谓“风寒证”是以病人出现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头身疼痛、舌苔薄白、脉浮紧,或鼻塞流清涕,咳嗽等外候症状体征的概括。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,病位在表,病性属寒,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。

对古人来讲,“证”的辨别,确定了疾病的部位、性质和邪正盛衰。以此来施治,无疑是正确的,肯定不会有比此更好的方法了。而且是古代西方医学远远不及的。但是,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,古人的辨证显出了许多局限性。

同是“肝胆湿热”证的疾病,现代科学发现,可以是肝炎,可以是胆囊炎,也可以是肝癌。三种疾病的疗效、转归、预后都极不相同。如果只停留现有的辨证上,采用同证同治的辨证施治法则,使用同样的方剂,将会造成很大错误,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。

所以,中医的“证”,要赋予新的含义。

“证”不是疾病的本质。它只是粗略地反应了病变的大致部位和性质。我认为,证是经过系统化的临床表现,是对疾病多层次的认识,是系列化的临床综合症(证)。

以面向对象的观点来看,“证”至少有四个层次的认识。第一种证属于一类(父类)基本病理现象,如阴虚,阳虚,虚寒等。第二类证属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二类(子类)病理现象,如血虚,血瘀,湿热,痰阻等,第三类是由藏象派生出来的证,如肝肾阴虚,肝胆湿热等。第四类则是由症状派生出来的证,如呕吐,臌胀等。第四类所谓“证”应该同时也称为“症”。

对证的错误认识,导致了中医发展的方向错误。辨证是以脏腑、经络、病因、病理等基本理论为依据,通过对望、闻、问、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、体征,进行综合分析,辨别其病变的大致部位、性质和邪正盛衰,从而作出“证”的诊断的过程。

而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,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。

“病”与“证”的确定,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。一病可以出现多证,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。因此,临床上必须既辨证,又辨病,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,准确。多数人把它叫做病证结合。其实,病和证,是对疾病的不同层次的认识,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,证可分为三个到四个层次,病属于第四层次,是辨证的较深层次。所以我提出,辨证力求达到第四级,辨证力求辨病。

为弥补辨证的不足,中医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,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、气血津液辨证、经络辨证、脏腑辨证、六经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、三焦辨证等。这些辨证方法,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,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,互相补充的。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,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。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,是各种辩证的基础。六经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,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性病。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,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,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。

由于时代的局限性,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水平差异,各种辨证方法,既没有优先原则,也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。近年来,虽然对证候实行了标准化,也只是名称与部分临床表现的标准化,对临床没什么指导作用。按照现行的所谓国家标准,胆囊炎、肝炎与肝癌,感昌与脑炎同证同治的矛盾仍不能解决.仍然存在误诊误治的的风险。

现代“证”的定义错误,导致了现代“证”标准化的错误。现在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、物力所作的证候标准化研究的基点都错了,标准化还有意义么?难怪中医这么落后!

如果把分级辨证的思想应用于标准化过程中,我相信,将对中医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。

1.罗文新等,面向对象的中医基础理论,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,2007,5,52~55。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68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